向日葵小说网
  1. 向日葵小说网
  2. 其他小说
  3. 过河卒
  4. 第一百六十八章 天门
设置

第一百六十八章 天门(1 / 2)


x 婆罗洲、凤麟洲、东婆娑洲各有一位平章大真人和一位一品灵官亲自坐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道门的版图要比朝廷更大一些就像西域道府的控制面积还要超过西州在名义上这些地方都是中原朝廷的藩国向天朝称臣纳贡天朝也不会直接插手其内部事宜。

不过凤麟洲是个例外这个地方的情况十分复杂极端排外。它并非天朝的藩国至今仍旧保留了“皇帝”的尊号。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就拿婆罗洲来说一洲之地大大小小十几个小国一盘散沙又与大玄接壤自然无力抗衡大玄。而凤麟洲同样是一洲之地却只有一国其实力可想而知又是隔海相望仅仅是让摄政关白臣服就已经引得大小内乱不止若是废黜其皇帝尊号所谓的“尊王攘道”会更加疯狂。

道门在凤麟洲的地位很高却不牢靠。

凤麟洲内部有两大教派一个是凤麟洲本土的天门一个是外来的佛门。

说起佛门其传播之广其实远在道门之上佛门每到一地便融合当地的习俗文化由此也分成了许多个分支而且差别极大。

比如中土佛门又称“禅宗”其初代祖师乃是域外之人可二代祖师却是正统中原人其生父乃是万象学宫的夫子故而二祖幼通儒道之学尤精玄理。初祖创立中土佛门之时二祖来寺请益。初祖见其所学驳杂先入之见甚深自恃聪明难悟禅理当下拒不收纳。二祖苦求良久始终未得其门而入当即提剑断臂以明心志。初祖见他这等诚心这才将他收为弟子传金刚法统。二祖终得承受初祖的衣钵跟随初祖学习佛法依《金刚经》而明心见性。正所谓身健则心灵心灵则易悟。初祖圆寂之后二祖苦读钻研佛门妙义多有疑惑之处而不得甚解于是二祖离开佛寺遍历名山访寻高僧、大儒、真人求解妙谛逐渐融会贯通。

这只是中土佛门的一个缩影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四百年后统治天下四百年的儒门迎来了第一次失势士大夫对经学的繁琐学风、谶纬神学的怪诞浅薄以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普遍感到厌倦于是转而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地玄学开始兴盛。

方术与玄学既俱本乎道门自然之说道门工夫自心上作而在性上收获。无论是不离于宗之天人或不离于精不离于真之至人、神人皆是从心上作致虚守静之工夫。从此作虚静浑化之玄冥工夫始至天人、至人、神人之境道家透过长生说即可转化为神仙术。通过修炼之工夫而至长生成仙则是顺道家而来之道教。

简单而言道门从诸子百家之一的道家逐渐变为三教之一的道教。

老庄的玄学特盛本该是道门崛起的标志结果被西来佛门捷足先登。因玄学与般若学相近当时僧人也高谈玄学。当时佛门势力大盛西域大师接踵而来寺僧渐具规模。般若之学大行谈玄说妙。

最可称道者为罗什之东来法显之西行道安之领袖群伦罗什之大开译业。其门下十哲四圣皆当时精研老庄的第一流学者。时北方世乱道安高足慧远隐居匡庐研究般若毗昙提倡弥陀净土一时名贤大集成为江南佛法之重镇。后有真谛之译唯识诸论罗什法显等又译十诵、五分、四分等律。

由此玄学与佛学互相影响佛学者谈玄玄学者论佛成为一时风尚。言其合流固是当时发展之大趋势。在此之后玄学与佛学逐渐合流并被佛学所取代。此即是中土佛门“禅宗”的前身。

所以中土佛门其实是开创了三教合一的先河与道门、儒门有许多相通、相似之处。道门内部的慈航一脉便是中土佛门。

后来佛道相争道门和儒门联手灭了中土佛门大量佛门僧人要么做了道士要么成了儒生反正三教合一是大势许多义理相通没有太大区别不过是换一身衣裳的事情真是来去自如。早在林灵素时代中土佛门就有过投降的先例如今道门势大不能力敌又有先例和退路中土佛门自然不会硬拼到底这也是中土佛门一触即溃的原因所在。

如今与道门抗衡的佛门其实是指西域佛门。

如果说中土佛门吸收了儒道两家之长由小乘变为大乘总是带着一股子仙气和书卷气。那么西域佛门就是吸纳了萨满教之长其特点便是残忍各种人皮、人骨法器层出不穷充斥着极为浓厚的蛮荒血腥气息。

还有婆罗洲的佛门受巫教影响。婆娑洲的佛门受婆罗教的影响。都拜佛祖可教义截然不同。

凤麟洲的佛门自然也是如此受凤麟洲本土教派的影响凤麟洲的佛门与中土佛门相似又不相似寻本追源凤麟洲佛门与中土佛门一脉相承可在佛经的解读和戒律的传承上大相径庭比如中土佛门的弟子必须食素、出家凤麟洲的佛门弟子却可以吃荤成家而且凤麟洲的佛门势力没有经受过三番五次的“灭佛”打压势力极为庞大如同藩镇一般蓄养僧兵不容小觑。

他们对于道门相当敌视只是惧怕道门的实力表面恭顺。

再有就是凤麟洲的本土教派天门。最早的时候天门没有正式名称一直到佛门传入凤麟洲渐渐在当时的凤麟洲传播开来为了与佛门抗衡于是有了天门一说以凤麟洲固有的天门区分域外传来的佛门。

天门又称天之神道门或者神道教语出中原的《易经》:“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

后来道门势大为了与道门区分不被误会是道门的分支干脆把神道去掉于是就成了天门。

最早的时候天门完全不是佛门的对手彻底沦为佛门的附庸天门中的诸神也成为了佛门的护法。直到儒门的理学兴起。

道门因为玄学而从道家变为道教儒门则因为理学从儒家变为儒教。理学强调天理使天理成为儒门之至高神人间帝王便是天理在人间的代言人是为天子又是万民君父张月鹿曾在三教大会时批判过理学。可不得不承认理学能够得到帝王的支持的确是抗衡佛门的利器不仅让理学圣人成为儒门四圣之一也将儒门推上了三教之首的宝座。

待到理学传至凤麟洲后天门与理学相结合强调尊皇忠君使得天门脱离佛门的掌控开始独立这便是今日“尊王”的由来。后来摄政关白架空皇帝自然是有违忠君的理念所以无论道门是否进入凤麟洲反对摄政关白的人都是曾出不穷上至公卿下至落魄武士。

后来天门又吸收了圣廷的教义开始鼓吹凤麟洲为天下中心逐渐成为凤麟洲的国教凤麟洲皇帝既是各地藩主共同拥戴的君主又是天门的教主。wapbiqμgètν

这与大玄皇帝成为道门的超品大真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道门多了一位大掌教并没有集权于一人。

正因如此道门进入凤麟洲自然引起了天门的强烈反抗只是天门的实力远不如道门战败之后在道门的要求下天门宣布政教分离凤麟洲皇帝颁布诏书宣布自己是人而非神废除天门的国教地位。

但信奉天门之人仍旧占据了多数道门此举自然引起了众怒再加上天门曾经沦为佛门附庸的经历让他们十分敏感害怕天门成为道门的附庸主张驱逐道门于是“攘道”也由此而来。

双方逐渐合流便是“尊王攘道”。

近些年来所谓的“尊王攘道”明面上偃旗息鼓暗中却是此起彼伏天门已然与西域佛门、萨满教一样成为道门的心腹大患使得道门一直未能实质掌控凤麟洲。

事实上道门在凤麟洲只有一个抓手那便是摄政关白一系如今摄政关白内斗道门没有迅速介入错过了平息事态的最佳时间实乃失策。

并非道门的大人物们没有看到这一点而是道门内部出了问题。御三家为了摄政关白之位内斗不止道门又能好到哪里去?三脉道统为了大掌教尊位同样内斗不止哪里还有精力去管远在万里之外的凤麟洲。

话说回来也许正是凤麟洲诸藩看到了道门内斗这才在隐忍多年之后再举“尊王攘道”大旗意图趁着道门自顾不暇将道门赶出凤麟洲。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