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小说网
  1. 向日葵小说网
  2. 其他小说
  3. 诡三国
  4. 第2665章忠孝之本
设置

第2665章忠孝之本(2 / 2)


但是对于老人来说每一个急促的节气变化气温升降都是潜在的无形威胁。

太仓医师也匆匆而来站在华佗身侧神色凛然。

厅堂之内似乎争辩也进入到了尾声。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此方为孝……』

『然不可愚孝正所谓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而今何为忠?』

『又是何为孝?』

两人辩了一圈最终又是回到了『忠孝』二字上。

因为这两个字其实就是大汉的根本。

也是很多分歧的要点。

同时也是华夏道德政治理念的根本。

是所有的风俗所有的信念所有的道德的基础。

春秋至战国时期的社会是一个破而后立的社会一方面因为原本的政治权威逐步丧失其地位导致原本的社会结构也被逐步瓦解在另一方面上则是大规模的兼并战争政治权力体系和社会结构寻求转型新的政治思想开始出现。

诸子百家才有了诞生的土壤。

而在诸子百家当中对于忠孝的概念都有相应的阐述。随着春秋战国社会状况的变化诸子的忠孝观也随之发生变化。

孝相对可能早一些到了春秋时期忠字开始出现在孔、墨两大派别之中无论是孔子提出的忠是忠、孝是孝还是墨子以兼爱模湖二者的区别都可以明显的看到人们对于这两个字的重视以及对于这种理论的阐述。

大汉当下的思想家包括郑玄和司马徽在内的很多人都多多少少会将大汉和周王朝相提并论然后试图在春秋战国的那段时期当中寻找到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进入春秋时期之后周王室的权威不断衰落同样的在桓灵二帝之后大汉的权威也是不断的衰败。

春秋末期各个战国的兴起虽说在初期各国仍承认东周的宗主国地位但齐、楚、晋等有实力的大国逐步崛起周王室在君统和宗统上的绝对地位已经逐步被忽视同样的如今大汉地方豪强的割据也标明了汉天子的统治在摇摇欲坠。

这种重大社会变革直接地影响了文化。

今文古文山东山西

都是文化上冲突的重要节点。

大汉原本采用的天子中央郡县地方的统治模式开始崩塌随之『忠孝』这个两字的定义也开始偏移什么才是忠?什么才是孝?原本大汉的忠孝是否在当下依旧可以延用?若是不能用这个忠孝又应当如何定义?

原本的政治关系开始崩塌大汉神像的光华不再家族世家地方豪强开始支配地方『忠』字似乎开始模湖『孝』字却被越发的强调起来。

『忠』和『孝』从商周时期含混的政治一体概念到了当下已经被切割成为独立的概念。

举孝廉为什么不是举忠孝?

廉能代替忠么?亦或是孝能排在忠的前面?

若是探查『忠孝』的根源很多人会提及孔子。孔子在《论语》中提及『忠』虽然多达十八次但并无一处是对于『忠』下达的准确定义其中还有七次是『忠信』连用说明其实孔老夫子对于『忠』的概念其实也没有完全想好。

至于早在春秋时期就和儒家相抗衡的墨家来说忠孝观念上也未能完备『忠』字在《墨子》中多次出现其内涵也不尽相同。虽然说墨子一派最终表现出了忠烈的一面以全体自杀或是被自杀消除了君王心中的不安但是也标明其实墨家的『忠孝』和君王所想要的『忠孝』并没有什么联系甚至是大相径庭的。

之后孟子荀子也开始分裂不仅仅是在性善性恶上在『忠孝』方面孟子和荀子也走向了对立。简单来说就是孟子侧重于孝认为孝比忠重要而荀子则是侧重于忠认为忠才是第一位的。

之后大部分的『忠孝』理念都是建立在这四个人的概念之上衍生出来的比如韩非子将忠孝合为一体其实也是一种变化。

为了更加好的提供政治基础华夏的这些学者们围绕着忠孝两大观念衍生出了各不相同的政治逻辑故而可以说忠孝观对于整个华夏的封建王朝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忠』、『孝』二者作为基础的道德条目在商周时期社会道德逐步从无到有然后经过系列的发展随着一代代的学者不断的研究深化解释阐述忠孝之间的彼此冲突和相互包容从而衍生了出华夏别具一格与其他文明完全不同的文化脉络架构。

『正经正解啊!』司马徽沙哑着声音高声喊道『正经正解!当求其本源!舍弃一切繁杂修饰直去其本!敢问忠孝本如何?』

『忠孝之本……去除繁芜直取其本……』郑玄的脸色呈现出了些不正常的红光情绪上的激昂使得他似乎觉得天地都在旋转和扭曲但是他依旧说出了最为核心的两句话——

『尽己谓忠!』

『尽责谓孝!』

司马徽拍着手『好!好!尽之人事可谓忠孝!』

两人相视大笑。

两个人最终达成了共识……

没有神圣化没有扩大化没有极端化没有模湖化就是很简单的概念很直白的阐述最终定下来了对于『忠孝』的定义。

『忠孝』是双向的是一个相对公平的概念是一个道德上面的标准而不应该是一个绝对化的无前置条件的定义。

当所有附加在其上的东西被完全去除剩下的就是其本质上的含义。

当一件事在面前尽自己最大努力将其做好就是对于这个事情的『忠』。

这个事或许是君王交待的事情或许是百姓需要的事情或是上对下也或是下对上。

『孝』则是一个人在家庭当中的责任。

不分男女无谓年长年少但凡是家庭的一份子自然就要为整个家庭尽责对父母也对于家庭。

『忠』侧重于外『孝』注重于内而由『忠』和『孝』可以衍生出『信』、『义』等等……

两个老人大笑着拍着手然后不约而同的向后倒下。

幸好两个人都是坐在席子上并且地面都是木头的所以两个人倒下并不会有多少直接的外部伤害重点是身躯内部的损耗。

『快!』华佗急急冲了进去立刻开始给郑玄诊断『气血亏虚土水不足!痰瘀阻络风邪入脑!尚存孤阳一脉……急用度厄汤!』

另外一旁太仓淳于也是给司马徽诊断『水镜先生只是心血略亏应无大碍。』

司马徽年龄小一些所以当下郑玄的情况更为严重。

有人急急送上熬好的汤药可是郑玄已经是牙关紧闭脸色发青喂不进去。

汤药沿着嘴角往外流淌……

『以管引之!』华佗取了小竹管然后掰开了郑玄的嘴引药进去。

郑玄还有吞咽的本能汤水徐徐而入。

华佗和太仓淳于都缓了一口气。

能饮汤药就还有得救。

『我先来罢』太仓淳于一手按着郑玄的手腕一手则是取出了银针说道『我先以针相激……取云门太渊内关……祛除风痰振其元气……』

华佗略微思索了一下『可!』

为什么是太仓淳于先上并不是华佗针灸就差而是郑玄年龄大了和生产之中的妇女一样是属于气血双亏的状态所以更适合太仓用针。而华佗上的时候那就真的是救急度厄了大开大伐金石其下就算是抢过来也是大伤元气对于郑玄身躯本元大有不利。

因此若是太仓施针之后能救过来自然就是最好若是还不行才是华佗出手。

斐潜站在堂下他不懂医术所以也帮不上忙只能是看着太仓淳于取出了银针然后扎在了郑玄身上然后行针取气……

另外一旁的司马徽则是被半扶着正在饮药汤。

忽然之间天空之中电闪雷鸣瓢泼大雨倾盆而下。

斐潜仰头望天不由得说道『昔日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今二人之论成时风雷鼓天地惊……今日所言或当传世之论啊……』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