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小说网
  1. 向日葵小说网
  2. 其他小说
  3. 诡三国
  4. 第九八六章 书香浓
设置

第九八六章 书香浓(2 / 2)


因此守山学宮一开顿时并州之地的士族豪右也好寒门良家也好都是聚集而来形成了平阳繁盛的文化氛围从而促进了整个的知识产业的发展。

守山学宮附近虽然是斐潜下令不允许开设什么客栈酒楼等设施主要也为了保持学宮的清净状态不过随着学子的逐渐增多举办的各式文会什么的也渐渐多了起来所以在山野之间也逐渐的多了一些小亭子。

这些亭子有的简陋有的却是精雕细琢但是不管是哪一种都成为了守山学子们经常聚会的场所铺上蒲席然后观山川美景自然也少不了指点江山伤古怀今一番相互就学问上的认知进行争论探讨一番。

在学宮山下便是一望无垠的田地这个情形或许在后世大多数人眼里并不觉得有什么稀奇好看甚至还有不少人会觉得田地土多泥多没有什么好看但是在当下这样的田地就代表着丰收的希望不管是士族子弟还是平民百姓看到这样的情形总是会情不自禁的微笑起来。

如今平阳一带的耕田已经算是大体上开发了出来此时此刻正是庄稼生长的季节似乎是每时每刻都有生长深绿浅绿不一的禾苗在田间就像是铺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绿色地毯显现出勃勃生机。

比起学宮的学子来说斐潜关注的东西可能更加深刻一些。站在平阳城头之上斐潜看着一片田间的兴旺景象也是对于枣祗在这块土地上的付出多加称赞。

枣祗既没有过于谦逊的言语也没有什么自傲的表情只是微微的笑着沉吟了一会儿虽然有些犹豫但还是说道:“君侯这段时间我一直都忙于田间地头学宮那边多少也有些照顾不全……听闻现在学宮之内今古之争颇为厉害……”

这个事情原本与枣祗无关。

毕竟枣祗主要负责农桑学宮那边一个是有蔡邕坐镇另外也有令狐邵主持日常是轮不到枣祗插手的只不过前一段时间学宮之内的争执也比较厉害了一些而作为同样从荆襄鹿山之下出来的情谊枣祗觉得有必要和斐潜提个醒。

斐潜点点头低低说了一声:“今古之争呵呵今古之争……”

儒家在汉朝初年时便已经分流了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不是正统儒学而是整合了当时的道家、法家与墨家乃至阴阳家到了汉末就形成了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正统儒学、新儒学等几种流派。

在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间的纷争。

其实来说今文经学者与古文经学者双方读的书其实差不多很多今文经学者都读过古文经学的书而古文经学者基本上都读过今文经学的书因为今文经学是官学是原先汉初的无奈之举毕竟当时先秦留下的经文确实不多。

因此按照道理来说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双方不应该争得脸红脖子粗的但实际情况有过之无不及就连斐潜的守山学宮随着人员的增多加上学子之间传承原本就不同对于经文的理解也逐渐的受到了影响争执也就在所难免了。

尤其是在斐潜推动之下在明伦大殿的论道更是助长了这种争执围绕着到底是要采取哪一种核心理论才是儒家的正统相互争论不休。

不过既然枣祗提起这个事情必然就有其原因所以斐潜转首看向了枣祗说道:“子敬有何顾虑但讲无妨。”

“……赵商赵子协”枣祗沉吟了一会儿说道“……不知君侯对于此人可有什么印象?”

“赵商赵子协?”斐潜仰着头回想了一下然后说道:“明伦殿辩第一?”

枣祗点点头说道:“说起来此人也是厉害多次获得殿辩第一……不过君侯可知此人出身?”

斐潜摇了摇头这段时间都在关中转战对于这一块的信息就难免往次要的位置放了放。

“此人乃郑康成弟子也!”枣祗说道。

谁?

郑玄郑康成?

这个家伙可是相当有名啊……

郑玄年少之时曾入太学学了《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处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最后又从马融处学古文经可谓饱学之士一点也不为过。

从马融那里学成回乡后郑玄已经四十多岁这时他百家之学无所不通于是远近有数百上千人投到他的门下拜他为师听他讲学鼎盛之时弟子达数千人被人尊称为当世大儒声望一时无二。

现在郑玄应该六七十岁了吧……

大概吧斐潜记得不是非常清楚。

不过郑玄学术上的成功在官途上却不幸的很。建宁元年朝廷下诏各州郡查究党人凡“党人”及其门生、故吏、父子、兄弟现居官位者一概免职禁锢而郑玄曾为杜密故吏受杜密的赏识与提携所以也被视为党人于建宁四年和同郡人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顿时就断绝了跻身仕途的道路。

被党锢之后拜在郑玄名下的学子便纷纷散去只剩下少数几人毕竟求学在大多数人的心目当中就等于是求官而郑玄被党锢也就等于其下的弟子一同被断绝了仕途所以树倒猢狲散也是正常只剩下了少数的几个弟子。

而赵商则是其中之一……

现在郑玄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在冀州一带虽然距离并北这边并不是十万八千里那么的遥远但是相比较汉代的交通工具来说也是一个相当大的距离了那么郑玄的弟子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到底是为了什么?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